《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23:04:35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1

干国祥在书中提到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现实中的课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将不会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2

今天有幸读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作为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我相信,这也是所有执教人员永恒不倦的一个讨论话题。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归纳总结,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教学过程细化,具体到课堂的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即课堂的升华,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和谐统一。

有效教学的三类目标,是在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将目标分为层次井然的A类(基础性目标)、B类(教学核心目标)、C类(附属及延伸性目标)。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了目标的.整体性、统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则强调了目标的细分,强调了每一个目标的独特性,强调了用几类目标对整体教学进行分解、细化以及落实。确定三类教学目标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几个核心关键之一,因此如果没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教学只能流于表面的效果,很难做到上好每一堂课,更别说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以及构建理想课堂。

接着,第二章具体阐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二、三重境界,以及三重境界之间的关系。第二重境界指出,理想的课堂并不仅仅是儿童中心主义的过度推崇,而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共同发掘知识,共同经历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全体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愉快的获取体验。

第三重境界是基于前两重境界之上的一种教学中的顿悟。它很少可以达到的,不是说很难,而是意识不到。教师意识不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或者说没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人与知识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理想课堂不会仅仅停留在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还应该考虑两种几乎同时发生的对话即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行的)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大多数时候,教师理解的高度就是课程及课堂能够达到的高度。通过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的研究表明,如果课堂上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知识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内在魅力,并意识到自己在参与知识重现过程中的角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理想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息息相通。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仔细品读了新教育专家干国祥的著作《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颇深:

新教育研究认为,课堂从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落实、知识理解抵达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成败,这可谓理想课堂的三从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地教学框架”。

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教学框架主题有五部分组成:

1. 确定教学目标。

2. 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3. 严谨的教学板块。

4. 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和规定。

5. 教学反思。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是重新经历,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三重境界,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目的更明确。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