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7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1一、基本情况
全县原有公办校园137所,教师4530名,学生54204名。“五镇办”移交托管后,现有公办校园89所,教师3206名,学生25880名。移交学校占总数的35%,教师占总数的29.2%,学生占总数的52.3%。目前,移交后教育系统现有学段齐全,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但由于全县63%的优秀师资和69%优质学校被移交西咸新区,致使全县教育整体实力减弱,学科骨干教师减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加之有55名教师因重病无法坚持正常工作,47名育龄教师响应二胎政策请假在家,已经对全县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明显影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按照中省市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要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立足自身、深挖潜力、改进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泾”战略,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完善考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xx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中小学追赶超越考核评价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考评办法,提出了53类100项考核指标。及时出台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统一考核档次和差距,坚持将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突出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增强了广大教师做好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是推行教师全员竞聘,促进教师合理分流。以实施全员聘任、严格岗位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科学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加强了教师全员竞聘长效机制建设,优化了队伍结构,盘活了师资潜力。
三是改革职称评审机制,保证教师职称晋升。针对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因年龄、身体等原因无法在教学一线工作的高级教师由学校予以解聘的办法,将保留的高级教师名额作为下年度职称评审的过渡性指标,用于解决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减轻了教师职称评定压力。
四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县政府积极争取上级项目,通过建设公办幼儿园、教学综合楼、餐厅等,北部塬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改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50岁以上教师占17.9%,40岁―49岁教师占36.96%,30岁―39岁教师占36.5%,29岁以下教师占8.7%。今年年底前,全县还将退休教师104名,今后三年将退休教师345人,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偏少,补充压力很大。因一线年轻教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的教师队伍断档断层问题,势必严重影响到全县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20xx年以来,一些教师想方设法流入县城校园,加上因各种原因借调到行政机关或其他事业单位上班16人。新招考教师申请辞职66人,造成教师在区域分布上失衡,一些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此种情况下,一些农村学校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普遍招聘临时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既挤占了农村学校的办公经费,又增加了教师队伍的管理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有效保障。
三是学科结构不配套。高中段,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短线学科人员吃紧,给实施高考改革带来很大压力;初中段,“所教非所学”教师占比达到37.8%,学科结构不合理引起短缺教师92名;小学段,农村小学大多为“两名教师包班制”,两人平均分担9门课程教学任务,课头多、任务重,较难实现学啥教啥;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任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专业教师,致使农村小学的体音美等课程流于形式。
四是职称评定难度大。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对教师的奖励与激励,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广泛拥护。但全县近年符合晋升副高级职称条件的480余人,每年仅有评审指标约40个,可评率为8.3%;现有符合晋升一级教师条件的1106人,每年仅有指标约230个,可评率为16.6%。职称可评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教师,特别是年富力强骨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后勤保障有待提高。20xx年-xx年,全省实行新进教师“省考、市选、县用”机制,外地教师占我县招聘人数的82%。如何让这些优秀的教师安心工作,认真负责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确保人才招得进、留得住。
六是编制管理不科学。调研发现,教师队伍出现的缺编与超编相互矛盾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县农村小学班额小、教学点相对分散等因素造成的。对此,希望县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研究,尽快拿出一些好的解决方法。
四、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结合我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按专业需求招聘教师,逐步建立长效的师资力量补充机制和后备骨干教师储备机制,解决好教师缺编及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要根据二胎政策的影响、学生数量变动、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县域内教师的动态管理,推动师资力量合理调整,实现各校园师资的均衡发展。
二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要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一是结合实际出台政策,采取加大奖励、浮动工资或在晋升职称、评优树模等方面优先考虑等办法,鼓励那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逐步形成城乡教师相互交流支援的良性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开展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开展学科观摩、课程听评、教研互动等形式,送教下乡、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借鉴xx市的“一长多校制”,采取一个县城学校的校长托管一个农村学校的办法,逐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支持。目前,全县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段)共有临聘教师194人,分散在各农村中小学,每年约需发放工资419万,全部由各学校挤占办公经费解决,给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此,希望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拿出可行办法,进一步减轻临聘教师聘用压力。
四要进一步做好教师后勤保障工作。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好农村中小学取暖锅炉、空调因办公经费不足导致的闲置不用问题,为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促使广大教师更好立足农村、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尽快启动教师周转房项目,为吸引更多高学历、骨干教师回县任教提供条件。
五要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一要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增加教师职称评定指标的同时,制定符合我县教师职称评定实际的规划计划,既体现竞争择优,又调动一线骨干教师工作的积极 ……此处隐藏14431个字……有差距,各县(区)骨干教师比例、结构及使用管理工作还不均衡,要进一步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一是进一步提高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比例,使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为不断扩大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提供师资支撑。二是加大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教师一对一帮带制度,带出一批农村学校学科骨干,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断提高。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7一、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xx年底,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148所,教职工总数为4.77万人(专任教师4.34万人),在校学生72.05万人,其中公办学校992所,教职工4.01万人(专任教师3.75万人),学生61.25万人;民办学校156所,教职工0.76万人(专任教师0.59万人),学生10.8万人。
(二)主要做法
1.重视师德建设
自20xx年来,相继制定下发《xx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各县区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20xx年至xx年,全市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经费投入19992.9万元,其中市级投入1539.4万元。二是制定倾斜农村教师的政策,如五华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财政性扶持政策,对在山区任教的农村教师实施每月平均800元的特殊补贴工资。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创建了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所,创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0所。二是全面开展履职晋级培训和考试。
4.探索教师轮岗交流
市、县区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对口交流工作,采取城乡对口交流、城区学区化管理、干部和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近三年,全市累计有2128名干部教师参加交流。
5.建立教师补充机制
积极完成国家免费师范生接收,市教育局组织县区教育局与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对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逐步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近三年来,我市公办学校公开招聘1972人,免费师范生就业199人,招聘特岗教师1105人。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和管理存在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县区之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对新时期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师交流、支教、培训等方面还沿用传统作法,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调出或借调普遍,流失严重。
(二)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培训学习机会少。同时,由于缺乏全市培训经费统筹机制,导致城市与农村教师受培训机会不均等,农村教师学习培训机会少,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受限,总体素质不高。
(三)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有待加强
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撞击,一些不良思想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县区、乡镇、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和指导,研究教师的教育、培养、引进、管理等措施,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抓紧制定出台加快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我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改进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
建议在城市中小学采取师生比和在农村中小学采取班师比核定编制,建立3-5年核定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制度,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后勤人员配置标准,由各级财政核拨外聘食堂、安全保卫等后勤人员的经费。对核定后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努力构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畅通机制。
(三)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
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和职称结构比例,职称评审注重向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向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教师倾斜,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中、高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健全教师职称管理与岗位管理衔接机制。
(四)创新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建立校长、教师区域内的流动机制和交流轮岗制度,实现校长教师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促进校长教师流动常态化和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城市学区化学校的管理,积极探索学区化学校管理办法,提高学区化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要加强城乡对口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帮扶的管理,完善城乡对口学校帮扶制度,定期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学校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校长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建立城镇校长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增强帮扶的实效。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履行中级职称资格1年以上的经历。
(五)建立完善补充教师的良性机制
相关部门要加强教师补充的研究工作,创新教师引进办法,建立学校教师补充机制。要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畅通教师引进渠道.要积极争取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每年市级“特岗教师”计划,大力引进教育人才,对于亟需的具有特级教师称号、副高以上职称等教育人才,应对岗位编制职数给予倾斜。
(六)加快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认真制定本地区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范围。要加强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培训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实现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
(七)保障教师培训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
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基层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研究,对乡村教师实行生活补助倾斜政策,确保农村基层学校和山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八)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培养方式;二是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绩效考核重点向一线教师、班主任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三是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四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建立教学课题研究的激励机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