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教师现状调查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现状调查报告1调查概况
近年来,虽然教师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但实效性与组织者的初衷和参与者的期待仍有较大距离。如何打破壁垒提高教师专业培训的实效性已成为各级专业培训机构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我们对山东省烟台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烟台市7个县市区的14所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其中7所小学,农村5所、城区2所;4所初中,农村1所、城区3所;3所高中。问卷内容从专业培训现状及专业培训需求两方面着手,涉及与教师专业培训相关的10个着眼点。问卷题目以封闭择一式为主并兼有开放式问题。调研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学校和教师,共发放问卷623份,其中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为94.6%。在对全部数据统计整理与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结果与分析、问题归因、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做出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及分析
制约教师培训的主要瓶颈是教学任务繁重
本调查中的教师专业培训主要指校级(含学校)以上的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岗位培训,如:普通话、计算机、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等;与教学联系较为密切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如:学科课标、教材、教法研讨,或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或围绕某一研究课题开展的实验教师培训。我们从整体状况、基本内容、组织形式和基本态度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整理。
(一)教师培训的整体状况
就级别来说,近5年,33%的教师参加过的专业培训的最高级别为烟台市级;其次为省级及省级以上、县市级培训,两者均为31%;最高仅参加过镇校级培训的为5%。农村与城区教师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城市教师接受培训优于农村教师(x2地域=17.7,P﹤0.005)。
从数量上看,近5年,教师参加最多的是县市级培训,为43%;其次为镇校级,为33%;烟台市级为15%;省级及省级以上的为10%。有50%的教师平均每个学期要参加2至3次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培训,仅参加一次的为35%。城乡与学段的教师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即城区的优于农村的、高中的明显优于初中的和小学的(x2地域=20.09,x2学段=124.62,P﹤0.005)。
从培训时限与规模上看,在参加过的培训活动中,33%的培训安排为半天至一天,一天半至2天的占20%,两天半至5天以及5天以上的占48%。就规模而言,46%的培训为50至200人,35%为200人以上,50人以内的培训占18%。
(二)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
调查显示,与教学、科研联系较为密切的业务培训(如主题性学科教学研讨或教学理论讲习会,或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或围绕某一研究课题开展的实验教师培训,等等)最受欢迎,达到68%。
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对于教科研类业务培训的欢迎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x2学段=13.95,P﹥0.05)。从教龄结构维度分析,从教不足5年、5-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对于教科研类业务培训的欢迎程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x2教龄=8.11,P﹥0.05)。
在以教学科研为主题内容的培训中,以教学理论培训为主的占40%;其次为学科课程标准解析、教材培训,占32%;再其次是诸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主题内容的教学改革实践培训,占22%;涉及到教科研方法等内容的最少,为6%。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学段=10.4,P﹥0.05)。
在目前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中,“与所任学科教学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最多,占66%;其次为“与自己所任学科相关的课程理念”,占19%;“与自己开展的某一专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仅占14%;1%属于“学法指导”、“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从教龄结构维度分析,从教不足5年、5-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x2教龄=17.56,0.01﹤P﹤0.05)。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更需要课程理论,教龄越短的教师对有效教学理论更显需要(见表1)。
(三)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
教师参加过的专业培训活动,55%属于镇校以内的集中培训,说明近年来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经得到普及,学校也切实加强了对于教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培训的“重头戏”。同时,镇校以外的集中培训为30%,其次为14%的分散培训。这组数据说明,当前的教师培训还是以集中型为主,占84%。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学段=20.35,P﹤0.005,小学和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次数要多一些)。
从年龄分布情况分析,不足30岁、30-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教师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x2年龄=10.58,P﹥0.05),这说明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教师专业培训都得到了重视。
从培训地点看,60%属于现场面对面的形式,44%的教师认为面对面是最有效的培训组织形式。这个结果,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学段=128.16,P﹤0.005,小学和初中教师参与面对面的现场培训者居多,高中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活动多一些)。借助于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远程培训占38%,53%的教师认为这种培训组织形式最有效。这个结果,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初中教师与小学、高中教师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学段=35.00,P﹤0.005,初中教师比较看重远程培训。见表2、表3)。
在教师参加过的专业培训活动中,由市内外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研员等专业人员主讲的占50%;由市内外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线同行主讲的占26%;由一线同行与教研员等专业人员配合讲的占24%。从学科分布情况分析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结果表明,各学科间不存在明显差异(x2学科=22.08,P﹥0.05)。调查结果显示,41%的教师最希望由市内外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线同行来主讲,其次最希望由一线同行与教研员等专业人员配合讲,占36%;最希望听市内外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研员等专业人员主讲的,占23%。
就教师参加过的集中型培训活动中,51%属于单向的听讲式,如:听专题讲座、专家报告或指导。交互式的培训,如结合具体案例发散开来的专题理论研讨,这种培训方式最少,占10%;先观摩实践案例,然后听取与之相关的理论讲座的综合式占25%;先听专题讲座或实践经验,然后提问或者深层次讨论的综合式占14%。这个 ……此处隐藏34363个字……式,分析难度较大,所以采用了首先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然后分类,最后统计分析的形式。在分类中,尽可能地保持每个样本的内容(故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是原样本术语),以防止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稳定和较低的信度与效度。在结合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一般构成要素和结构的基础上,我们把教学设计进程分为备课、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上课、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每个大类又包含一些小类,主要是具体的环节和方法,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整体设计的频度和比例
教学整体设计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动态化的程序。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设计中,进行备课和课堂总结的教师分别占到了41.7%和40.2%,所占比例一般。在备课设计中,作为教学设计重要环节的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占18.9%,熟悉教材占15.0%,准备教案占10.2%,所占比例都明显偏低,而作为教学设计灵魂的制定教学目标竟只有4.7%,可见中职教师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在正式的教学实施阶段的设计中,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述,但在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以及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相差巨大,其中在注重学生实践上值得一提,占到47.2%,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反馈方面分别占18.9%和24.4%,有待加强。在这其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
(二)教学实施设计阶段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策略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因此,我们重点对教学实施阶段做了统计与分析,其结果与分析如下:
相关度结果与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师生互动与问答教学(p=0.019)、案例教学与学生实践(p=0.042)、演示法教学与学生实践((p}.000)、问答与学生实践(p}.022)相伴概率p均小于0.05,故认为它们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剩余的,如师生互动与案例(p=0.081)、师生互动与分组(p=0.561)等中,相伴概率p均大于0.05,故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上课环节各个要素在同一节课中出现情况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正式上课环节设计中,同时应用1至2种方法或策略的比例很多。表s显示了上课环节各要素的应用次数和比例关系,其中学生实践、案例法和评价法教学所占比例较高,基本都在15%以上,其他所占比例较低,在10%左右。从表4和表5的对比可以看出,有一些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同时被利用,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应用任何策略和方法。
案例法应用频数与比例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出现案例的教师占67.7%,出现1次的占22.8%,出现2次的占9.4%。而从表7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中职教师明确提出精心准备案例的只占7.5%,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导入的占28.3%,但是在上课时应用案例教学的却占到了64.1%。虽然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达到了很高的比例,但这是在出现案例法中的比例,在总体中却不尽如人意。
讨论与建议
(一)中职教学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长期以来,一些中职教师对教学设计关注度不够,始终认为它与教学的联系不大,忽略甚至忽视教学设计;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在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但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和操作性。邓泽民教授认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中职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反映在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这次调查来看,中职教师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令人担忧。在所统计的6个环节中,教学设计包括所有环节的仅占1.6%,含5个环节的占4.7%,4个环节的占10.2%,包括i-3个环节的最多,分别占到23.6%,34.6%和25.2%。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了中职教师在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教师必须加深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系统地、综合地、整体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应适宜,应以注重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和创造性为前提
在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中职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但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而不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单纯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本次调查我们看到,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存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演示教学、问答教学等形式。例如,案例教学占了教学过程的26.8%,学生的动手实践则达到了47.2%,这些都与中职教育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对应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的选择是否都与培养学生的技能相关,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对上课过程的相关分析中,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分组法与案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总之,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其中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该强调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和完善为中心。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初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学,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注重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评价是一个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措施,特别是基于中职教育本身固有的属性,教学评价不可或缺。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课堂评价意识较其他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占到了24.4%。但在总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却只占到了14.9%。虽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也可能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却未表现出来,况且有课堂小结的人数只占到了总体的40.2%,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因此,新时期应鼓励和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这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成绩动态地给予评价,及时激励学生或者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胜任工作。
总之,在中职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把教学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不断适应当今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对中职学生的新要求,敢于对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为社会造就全方位的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